参考文献
[1] 郭贤珊,赵峥,付颖,等. 昌吉—古泉 ±1 100 kV 特高压直流工程绝缘配合方案[J] . 高电压技术,2018,44(4) :1343-1350.
[2] 张翔,孙健,张子敬,等.±1 100 kV 换流阀屏蔽罩结构改进及 U50 试验[J] . 高电压技术,2019,45(11) :3693-3699.
[3] 魏晓光,宗文志,王高勇,等.±1 100 kV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外绝缘操作冲击放电试验及海拔校正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12) :1996-2003.
[4] 刘士利,魏晓光,曹均正,等.±1 100 kV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冲击电压试验能力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28) :161-167.
[5] 张雷,娄彦涛,苟锐锋,等. 基于高海拔的 ±500 kV 光触发换流阀外绝缘设计研究[J] . 高压电器,2017,53(7) :113-117.
[6] 姬大潜,刘泽洪,张进,等.±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阀厅空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J]. 高电压技术,2014,40(6) :1864-1869.
[7] 马丽斌,刘磊,高超,等.2400m 海拔下换流站阀厅内金具空气间隙操作冲击电压放电特性[J]. 南方电网技术,2016,10(11) :9-15.
[8]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绝缘配合 第 2 部分:使用导则:GB/T 311.2—2013[S] .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61-64.
[9]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绝缘配合 第 1 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GB 311.1—201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6-27.
[10] 陈赦,庄池杰,曾嵘,等. 大直径球-板结构改进间隙系数及其在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空气间隙净距计算中的应用[J]. 高电压技术,2013,39(6) :1360-1366.
[11] 徐健涛,徐光辉,常林晶,等.±1 100 kV 特高压换流站阀厅金具空气净距计算研究[J] . 高压电器,2017,53(8) :28-33.
[12] 陈锡磊,周浩,王东举,等.g 参数修正法用于浙西 ±800 kV 换流站阀厅空气净距设计[J] . 高电压技术,2011,37(9) :2185-2189.
[13] 聂定珍,袁智勇. 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外绝缘海拔修正方法的选择[J]. 电网技术,2008,32(13) :1-4.
[14]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 1 部分:一般定义及试验要求:GB/T 16927.1—2011[S] .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8-43.
[15]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 2 部分:测量系统:GB/T 16927.2—2013[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2-30.
[16] 蒋兴良,赵智亮,孙才新,等. 低气压正棒-板短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J]. 高电压技术,2002,28(7) :7-9.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高海拔污秽地区悬式绝缘子串片数选用导则:DL/T 562—95[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206.
[18] 孙才新,蒋兴良,司马文霞,等. 海拔 4000m 以上短间隙交流放电特性及电压校正[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10) : 116-120.
[19] 蒋兴良,孙才新,舒立春,等. 正棒-板短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海拔修正[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 :77-81.
[20] 蒋兴良,于亮 ,胡建林,等. 棒-板长空气间隙在低气压下雷电冲击特性及电压校正[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1) :152-156.
[21] 蒋兴良,王军,胡建林,等.1m 棒-板空气间隙正极性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及电压校正[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6) :137-143.
[22] 蒋兴良,于亮,苑吉河,等. 低气压棒-板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及电压校正[J] . 高电压技术,2007,33(11) :70-74.
[23] 蒋兴良,王军,苑吉河,等. 模拟与自然环境下 0.5~1.5m 空气间隙正极性操作冲击放电电压校正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8) :13-17.
[24]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800 kV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规程:DL/T 542—2009[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4.
[25] 万启发,陈勇,谷莉莉,等. 高海拔外绝缘海拔校正因数的初步探讨[J]. 高电压技术,2003,29(5) :6.
[26] 王烜,曹晓珑,宿志一. 特高压换流站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的海拔修正比较研究[J] . 电工技术学报,2006,21(6) :7-10.